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首相安倍晋三与老行长白川方明之间的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将结束。作为芝加哥学派的实践者,日本央行行长一直坚持认为,日本的经济问题不是宽松货币政策能够治愈的。这一观点日益不合时宜。去年,白川创纪录地被议会传唤29次,要求其解释其过分保守的货币政策。老行长颤抖的声音不时被议员们的嘲笑声浪淹没。新晋首相安倍晋三在胜选之后也对日本央行发出了十分强硬的声明。


这是否意味着白川的理念也将被送进垃圾堆?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安倍经济政策的核心有三,第一,迫使日本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此压低长期利率,提升通货膨胀,压迫日元汇率;第二,实施宽松财政政策,在公共事业领域推出规模数十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第三,产业振兴计划,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在对技术与就业至关重要的领域进行投资。


这一药方以其激进性质,迅速获得了安培经济学的称号。简单而言,安培希望在货币政策上采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当学者时期提出的“直升机撒钱”的理论,不惜一切手段提升通货膨胀率;财政政策则与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一直呼吁美国政府采取的主张类似。


在安培一派的经济诊断里,日本经济问题的核心表征为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即使短期利率接近零,真实利率水平仍旧居高不下。过高的真实利率打击了内需,催生过高的日元汇率,进而打击了出口。如果其他一切不变,通货膨胀率提升之后真实利率下滑,需求复苏,日元汇率下滑,出口增长,则日本经济有望行走在复苏大道上。


这样,执行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似乎顺理成章。


可惜,这样的经济学分析过分书斋化,也过分一厢情愿。安培经济学对日本经济问题的核心诊断是错误的,提出的政策主张注定难以达到目标,反而具有引发债务危机的现实风险。


首先,日本经济问题并非短期问题,而是长期问题。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崩溃至今,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长期经济不振显然不是短期分析中的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供应面问题的结果。而供应面问题难以以货币与财政刺激政策来解决。


其次,通货紧缩只是日本经济问题的表征,而非病源。事实上,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当下的最佳自我应对之策。不去修补日本经济的根本病源,而试图强行推高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为什么这么讲?


日本经济病根需要追溯到日本经济的风华时代,即1989年经济泡沫崩溃前的20年。1972年日本经济遭遇到石油危机的挑战,经济增速直线滑落。为应对危机,日本发挥了统制经济的传统优势,政府层面推出标准凯恩斯主义药方,大搞公共开支与基础建设;企业层面则在银企合一体制之下以天量信贷支撑企业的投资冲动。这一路线一直延续了接近20年。期间,日本经济继续成长,越来越逼近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生产可行性边界的最外沿水平。


这自然是伟大的成绩,但随着日本经济体进展到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缘,其经济增长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创新、依赖资本市场高效率地发现创新并配置资源以实现创新。这方面日本体制遭遇了可悲的失败。少量日本出口企业继续暂时其高超生产工艺带来的竞争力,一直维持出超地位,但日本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出口占整体经济的比例一直较低。


由于创新不足、创新体制孱弱,日本经济内生速度大幅降低,超出经济体自身需求的巨额投资有相当数量演变为过剩产能,相应地,不具备合格资本回报率的僵尸企业大量存在,并依靠缺乏效率的政府开支、低成本的信贷资金而苟延残喘。

安倍晋三的神风经济学

数据很好地揭示了这一变化路径。1972年之后,日本经济内生速度大幅滑落到2%4%的水平,而大剂量的财政刺激与信贷泡沫勉强维持经济增速在4%5%的水平,付出的代价则是剩余产能比例从低于20%快速上升到超过30%的水平。30%是一个危险界限,一旦超越,经济体的投资就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明斯基所谓投机性融资、升至庞氏融资的支持,部分融资不断流向僵尸企业以支撑这些过剩产能的继续存在,而负债比例则持续上扬。第二张图清晰地显示了过剩产能与信贷比例亦步亦趋、同比升高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如此高的过剩产能与债务比例将会引发经典的产能出清过程,经济体遭遇债务或者金融危机,大量失败企业被淘汰,在痛苦之中经济慢慢恢复健康比例。1997年之后的马来西亚、2002年之后阿根廷等国都展示了这一历程。日本经济是个奇迹,日本政府与企业界展示了强大的自我掌控能力,日本的产能泡沫并未被刺破,反而延续至今。


这固然避免了日本经济陷入短期崩盘的痛苦,但换来的“失去的20年”却难言胜利。到现在,日本的过剩产能仍旧居于全球最高水平之列,恰与其负债比例相称,而其内生增速也徘徊在零附近。


这一切都来源于日本政府不愿意付出必须付出的代价,梦想钱能够搞定一切。在20年衰败历史中,日本政府从来不怯于借债花钱,政府债务比例雄踞全球第一,对于痛苦的结构改革却裹足不前。到现在,安倍说日本的问题在于花的钱不够多,不知道这是从何说起?


出口增速的降低反映了日本经济竞争力的贫弱,而不完全是汇率问题。即使通过人为压低日元汇率暂时性地提升出口,也仅是补贴了国外进口商与消费者,而如果赚取的贸易顺差不能在国内转化为对发展机会的投资,对整体经济增长与国民福利并无助益。


更危险的是,如果日本央行真的失去独立性,最终采取伯南克“货币化债务”的最后一招来抬升通货膨胀,结果可能是悲剧性的。如上分析,日本经济过剩产能庞大,创新不足,由此导致的有效投资机会也不足;换言之,私人经济体的投资不足并非源于资金成本过高,而是源于合格投资机会过少。正是因此,日本常年实施的已经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大量基础货币充斥银行间,而机构与私人却热衷于以此资金买进国债,而并非投入于产业投资。这是白川行长坚持审慎货币政策的理由和原因。


而伯南克是正确的,如果采取债务货币化的方式摊薄单位币值,日本通货膨胀必将上扬。但在有效投资机会稀缺的经济环境之中,更可能发生的路径是真实利率水平变化无几,而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而大幅上扬。日本政府的开支中已经有超过半数依赖发债,一旦名义利率大涨,政府开支将有更高比例用于支付利息,债务 的不可维系性将迅速暴露在市场面前,引发债务危机担心。届时,日本政府将狼狈地放弃现在的危险试验,除了留下被扰乱的市场之外,也留下人们对白川行长 的怀念。


太平洋战争前,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曾经警告首相近卫文麿不要对美国开战,说日本可以坚持前六个月,之后则毫无信心。可惜,政客们被紧张的形势压倒,“必须做点儿什么”的本能冲动让他们抛开一切警告。到1945年,日本“神风”飞行员甚至驾驶着木头制造的飞机自杀式冲向美军,这除了戏剧效果之外,并无任何实际军事意义。今天,被称为最后一个武士的白川方明,他对日本首相发出的警告同样无人肯听,因为安倍晋三领导的内阁同样被形势压倒,感到“必须做点儿什么”。这一次,安倍晋三的神风经济学可能成功吗?历史将会作答。


(本文首发于FT中文网。新著《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新近上市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3176590微博:http://weibo.com/liuhaiying2011

话题:



0

推荐

刘海影

刘海影

4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经济学者,国际对冲基金经理,上海国富投资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卓越发展研究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宏观经济,解读资本市场,每有所思,必有所得。出版专著《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liuhaiying201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