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经济可以从两个周期框架来观察:债务周期与库存周期,库存周期较短约3~4年,债务周期较长一般超过20年。

 

简单而言可以把债务看作是过剩产能的金融映射。所谓债务,即未来需要兑现的支付承诺,所谓资产,即能够带来未来一系列收益流的设施设备。负债者依靠后者提供的未来收入流兑付未来需要兑现的支付承诺。投资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内源式的,即依靠企业盈利或者股东投入,也可以是外源式的,即依靠各类债务工具。如果投资没有产生预期的收益,企业就可能不得不更加依赖外源式融资。我们的研究发现,超过一定阀值之后,过剩产能与债务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即过剩产能越高,债务规模越大。对全球另外30多个主要经济体的历史过剩产能情况分析表明,大多数经济危机与该指标走高有关。

 

按照同样的模型计算,中国经济过剩产能超过30%,达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或者1989年经济泡沫崩溃前日本的水平。不仅生产性投资过剩,基建投资过剩程度更甚,证据是基建投资的边际产出低于制造业投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过剩产能压低了投资回报率,上市公司资产回报率(ROA)降低到3.5%的历史低点,比其历史高点9%下滑幅度巨大;非金融上市公司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与债务规模之比降低到6%(高点20%),甚至低于贷款成本。如此压力下,大量不具备合格投资回报率但拒绝退出的企业沦为僵尸企业,依靠融资维持生存,数据上,上市公司债务杠杆率接近60%,比2004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信贷与GDP占比则不断刷新最高值。

 

很明显,中国经济仍旧处于加杠杆运动中。过剩产能、低投资回报、大量投资构成了正反馈循环,目前的投资增速仍旧远大于GDP名义增速,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达72万元,过剩产能不断累积,对投资回报率施加压力,需要更多的外源融资来支持投资与僵尸企业。货币并不存在空转,各类金融创新不外乎是将资金以规避监管的方式传递给融资方,融资总量增速也高于GDP名义增速。

 

加杠杆动力最强大的有三个经济部门:过剩产能行业、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前者是不加就死,企业或者企业背后的地方政府会变着方法加上去;地方政府加杠杆只有好处无需负担成本,融资冲动强烈;房地产行业利润高、现金流低,加杠杆有必要与能力。

 

换言之,加杠杆为必然趋势,无关乎央行态度,如果央行强行约束,金融危机的风险会迫使它收手,央行能够选择的是影响加杠杆的利率高低。自然,擦枪走火的金融危机风险也不是没有可能。

 

库存周期是另一股推动经济复苏的力量。库存周期曾经主宰短期波动,从19952012年的五轮周期形态强烈。新一轮库存周期诞生于201210月,但由于债务杠杆率过高、过剩产能过大、投资回报率过低,本轮加杠杆力度薄弱。虽然薄弱,仍旧存在,证据是PPI从去年9月的-3.6%回升至8月的-1.6%。企业正在修正其前期过分压抑的预期,加库存会自我实现。

 

加杠杆与加库存两股力量支撑中国经济复苏,下半年很可能好于上半年,2013年整体增速应该在7.8%~7.9%左右。我年初称2013是最后的好时光,看起来没错。

 

其他经济指标表现难预计。出口与进口有望在目前水平稳定下来,令外汇占款出现恢复性上升。融资需求强劲,加之央行执行的压迫表外进表的计划,货币增速下滑的趋势可能暂止,2013M2增速有可能仍能接近15%左右。同时,融资需求会推动市场化利率继续走高。PPI将在数月后转正,CPI将继续缓缓上扬。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快速走高可能即将终止,维持汇率可能成为上述正反馈循环的必要条件,但过高的汇率也难以承受。企业利润已经出现触底,未来可能继续反弹。

 

重大的不确定性在于,上述债务周期的正反馈循环何时走到终点?地方政府与国企的非约束性令资源错配维持并扩大,但清偿性问题无法永远依靠展期解决。自利的个体将会寻找到系统无法维持的转折点,届时展期将无法顺利进行。6月钱荒虽然只是央行的人为错误,但展示的脆弱性已经令人心惊。中国体制固然可以阻止任何小规模崩溃,以至于唯一可能出现的崩溃只能是大规模的。2013年肯定没有问题,2014年加库存力度将降低,通胀升高,进入所谓的滞涨阶段,经济增速将低于今年,而到2015年库存周期逆转,经济增速将会大幅下滑,到时候水落是否会导致石出?

 

(9月16日发表于《中国证券报》)

 

 
话题:



0

推荐

刘海影

刘海影

47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经济学者,国际对冲基金经理,上海国富投资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卓越发展研究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宏观经济,解读资本市场,每有所思,必有所得。出版专著《中国经济下一步:繁荣还是陷阱》。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liuhaiying2011

文章